Wednesday, January 10, 2007

旺角卡门



晚上后知后觉地看了这部十八年多前的电影。

那时我小学刚刚毕业,不知道有什么港台电影,虽然大街小巷那时飘满了“夏天夏天悄悄过去”我们都在学唱粉红色的回忆。后知后觉,是因为上大学之后才开始知道王家卫,据说是一个喜欢耍酷的戴墨镜的人。然后看了几部,然后才知道这原来是他的处女作但是一直等到今天才看了。

张学友的愿望是只当三分钟的英雄也好。可是有时候注定是无法实现的。那时候华仔比我现在还年轻,唉,真是岁月如飞刀啊。老了。。。

搜到一个影评写得很赞,转过来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《旺角卡门》:他们年轻时

《旺角卡门》
编剧:王家卫
导演:王家卫
摄影:刘伟强
美术:张叔平
主演:刘德华 张曼玉 张学友 万梓良
香港1988年出品

  我很喜欢看导演的处女作,也许那时的手法是稚嫩的,也许那时的技巧是生涩的,但那时对电影的激情绝对是无与伦比的,不像后期可能会有一些导演开始沦为技术或艺术的工匠,而慢慢失去当初对电影的那份热情,这是最可怕的。

  1988年,有点遥远的年头了,我11岁,在干什么呢,谁知道呢,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,我应该还没有开始浪迹录相厅的岁月。那时可能知道刘德华,但绝对不可能知道王家卫。

  但是就在这一年,王家卫完成了他的导演处女作——《旺角卡门》。

   那个龙年,那个27岁的刘德华,27岁的张学友,24岁的张曼玉,31岁的万梓良,共同聚集在一个叫做王家卫的大哥手下,开始了一段江湖故事。那时的刘 德华像个真正的偶像,青春无敌,那时的张学友还像个冒失的青头,率直可爱,那时的张曼玉像朵淡黄的小花,清香怡人,那时的万梓良也不像如今满脸横肉。

  最重要的是,那时的王家卫还没有戴墨镜,戴的是一副普通黑框眼镜。关于这点,我也是在DVD附录的预告片中瞥见的。

  影片乍一看,不像是一部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烙印的王家卫影片,它可能会被认为就是一部普通的江湖黑帮电影,江湖仇杀,大哥小弟,大哥身边的女人,义气与爱情,似乎与八十年代那些一般江湖英雄片没有什么不同。

  再看不然,其实主要人物皆是边缘人,强烈的宿命感,都已经有了王家卫后来影片的调子。这部影片与其说是在宣扬江湖义气,不如说是表达了对于江湖恩仇的厌恶和无奈,这和一般的江湖影片已经有很大不同。

  当然在王导赖以成名的影像处理上,风格不是特别明显,但是还是有几个抽格、慢镜体现了他日后开始追求的一种个人风格。

  影片中人物的画外音独白丝毫没有出现,这恐怕才是影片感觉最不像王家卫风格的地方。

  经典场面:

  之一:一脸青涩的乌蝇张学友向一脸无赖的肥九讨债,罗嗦了半天也没有任何效果,阿华哥刘德华一到,一个酒瓶就轻松搞定。(点评:太酷了,这就是英雄的出场!)

  之二:雨天,刘德华在车站偶遇前女友,女友告诉他她已结婚,刘不经意地看了一下她的肚子,女友说:“不是你的。”(点评:刘德华“哦”了一下默默走开,英雄也有失意时啊)

  之三:刘德华完成了张学友没有完成的杀手令,当场被警察击中头部死亡,躺在地上,圆睁双眼。(点评:印象中好像只有王家卫敢让偶像刘德华这样干脆地死掉,连一点煽情的台词都不留给他讲,看来导演更酷!)

  经典台词:

  之一:小贩:走鬼啦!(点评:这句话包含了香港小贩多少的“心酸”,也是很多港片中群众演员唯一的台词。)

  之二:阿娥:厨房里有煮好的饭,另外我还买了几个杯子,我知道,用不了多久就都会被打破,所以我偷偷藏起了一个,到有一天你需要那个杯子的时候,就打一个电话给我,我会告诉你放在什么地方。
  ……
  阿华:我想告诉你,我找到那只杯子了。
(点评:有点王氏台词的雏形了。)

  如今的王家卫戴上了墨镜,如今的张曼玉穿上了旗袍,如今的张学友年过四十已然成熟,如今的万梓良淡出娱乐圈,难觅踪迹,不知会否想着像约翰·特拉沃尔塔那样咸鱼翻身,只有同样年过四十的刘德华还在扮着偶像,一年又一年。

  不过,事隔多年之后,我们一定还会想起那些年轻的容颜,曾经在一个叫做旺角的地方,在林忆莲翻唱的《TOP GUN》的旋律中,静静绽放他们的美丽。

No comments: